【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探寻长寿历史文化】璀璨长寿文化照亮奋进之路

这里,地处重庆腹心地带,襟长江而邻主城,居渝东而挟三峡,是山辉水媚的膏腴之地,是历史厚重的滨江古城。 秀拔苍雄的菩提山、烟波浩渺的长寿湖、神秘幽邃的三洞沟、陡峭险峻的三倒拐、禅风鼎盛的定慧寺、古色古香的长寿古镇、文韵天成的万寿天梯,彰显出山水之美与人文之胜。 这里,就是长寿,长寿文化的演化中心。起源于三峡地区的养生长寿文明,曾经在此整合演化,大放异彩。 长寿文化灿烂星辉 叩问来路步履不停 长寿是全国唯一以“长寿”命名的城市。曾称常安、温山、乐昌。唐武德二年(619年),因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定名为乐温县。1363年,因“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改名长寿县。2001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长寿人文历史荟萃,享有“中华长寿原乡”美誉,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秦代女实业家巴妇清、宋代理学大师谯定、近代武侠小说之王李寿民、红军高级将领杨克明等一批杰出人物。 巴妇清,出生于秦国巴郡枳县大江之南(今重庆市长寿区境内),是一位空前绝后的传奇女富豪,曾受到秦始皇非同礼遇的褒奖。史学家认为,巴清之所以“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在于她依托遍布全国的丹砂商业网络,推广药用养生文化,满足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夙愿。如今,以丹砂为特色的养生长寿文化,并没有因为巴妇清的远去而消失在历史尘埃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长寿的养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由长寿人谯定开创的涪州学派,上承程颐洛学精髓,下开闽学与湖湘学派,传承儒学名扬天下。 谯定自幼学佛,又从郭曩氏学《易》,后往河南师从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作为涪州学派的创立者,谯定将洛学的精髓传授于胡宪、刘勉之、冯时行、张行成、张浚等学者。《宋元学案》称赞谯定“固程门一大宗也”。在全书收录的100个学案里,谯氏门人再传、三传弟子涉及的学案多达30多个,足见谯定为一代理学大宗师。有一首《花眼偶文》,掩藏在长寿民间的古诗中,“花甲两轮半,眼观七代孙。偶遇风雨阻,文星拜寿星”,讲述了“文星拜寿星”的传说。 明朝初年,宰相戴渠亨奉旨微服私访,来到乐温县,在拜访一位白发老翁时得知,此地有座长寿山,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健康长寿,百岁以上的老人甚多,这位老翁就已是150岁高龄,八世同堂,七代子孙。戴渠亨不由感慨,欣然题写了“花眼偶文”四个大字,并写下本诗。 长寿从古至今,寿星辈出,灿若群星。明朝时候,长寿出了一位无为禅师,俗名辛惟学。辛惟学曾在长寿县署街役服役6年,后去四川邻水县西高磴山双峰寺,削发为僧。历代修编的《长寿县志》,皆称他“一百二十有八,端坐而逝”。 明末清初,长寿出了一位颇有影响的文人李开先。崇祯十二年(1639年)李开先中举,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回到老家长寿县。从此,李开先隐居长寿,潜心钻研学问,写下著名的《长寿八景诗》,以表达他热爱长寿、热爱家乡之情,直至93岁时辞世,成为长寿县有史可考的老寿星。 除这些典型案例外,长寿的史志对当地人多高寿的情况还有记载,据光绪元年(1875年)修编的《长寿县志•耆寿》记载,当时全县总人口不足8万人,90岁以上的老人19人,100岁以上老人16人。 长寿文化璀璨夺目 延续文脉绽放芳华 大自然的伟力,让长寿山水生辉;上千年的传承,让长寿人文焕彩。 长寿立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全方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迸发出新活力、新光彩,在古今时光交汇中,演绎一个又一个山水人文传奇!上个世纪60年代,朱德委员长视察长寿,对寿星辈出的生命奇迹大为惊叹,于是饱濡浓墨,挥毫题诗:“长江北岸长寿县,九十老人寻常见。七十老人不稀罕,百岁老人仍康健。” 如何让源远流长、内涵丰厚的长寿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何让长寿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百姓喜闻乐见,形成精神共鸣?长寿以独特的方式解答了时代谜题。 旅游为体,文化铸魂。近年来,长寿区深入挖掘长寿文化资源,为长寿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依据,已形成以山水为依托,以人文为魂魄,走人文与山水相互依存、深度融合的文化旅游之路。 如今漫步在长寿湖、菩提山等景区,随处可见长寿文化的注脚。雄奇俊秀、孤峰耸峙的长寿菩提山上,一条万寿天梯在苍翠的林间蜿蜒浮现。拾级而上,千级石阶上19999个风格不同的寿字图案,将人们引向福寿齐天的境界。沿着百寿大道,来到万寿广场中心,这里999个寓意吉祥,形态各异的寿图、寿纹镌刻出巨型寿字组合图案,引得游人三五成群驻足欣赏,也与每个人心中的寿字刚好组成了“千寿”;长寿湖以天赐寿岛为核心景观,以百寿园、百岁园、万寿天梯等为资源,集书法、雕刻、赏石、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之大成,打造长寿区“寿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值得一提的是,长寿区还加强名镇名村保护、村史馆建设等,串珠成链、连点成线,让历史中的长寿、典籍中的长寿、遗迹中的长寿活态呈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启迪未来。 长寿文化熠熠生辉 凝聚磅礴奋进力量 一方炽热土,万里春风度。长寿人民将长寿文化底蕴贯之在物质形态、‌生活习俗、‌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等方方面面。特别是长寿撤县建区以来,全区上下在历届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拼搏进取、奋发作为,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实现了经济大发展、民生大改善、社会大进步,古老的寿乡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历史已写下辉煌过往,时间正掀开崭新一页。2021年12月,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积极涵育“长于文、寿于和”,崇德向善,人人利他、人人成长、人人长寿的新时代长寿人文精神,为推动形成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行动规范打上了厚重的人文底色。 三年来,长寿区通过教育引导、制度规范、实践养成,大力弘扬新时代长寿人文精神,让其融入每一个市民的血脉,成为一种价值理念、文化符号、精神追求。 当前,长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加快建设“两地一城”,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新征程中阔步前行,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长寿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长寿文化灿若星辰,深沉厚重与飘逸灵动“齐飞”,在悠远历史中铭刻过去,在世代传承中记录当下,也在守正创新中孕育未来。 长寿,人人向往。如今长寿大地正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美好气象。长河浩瀚,历久弥新。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蓝图壮美、前景光明,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建设征途如虹、未来可期。长寿文化活力焕发,创新动能强劲,必将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新征程中加快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和“两地一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肖娅 陈钰

2024-07-19

【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探寻长寿历史文化】永不褪色的“三线精神”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掀起了建设大三线、巩固大后方的滚滚热潮。响应国家号召,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齐聚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 川维、川染、长风、川东脱硫总厂、川江船厂等大中型企业相继落户长寿,一个个工业企业在这片膏腴之地生根发芽,带动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时十余年的“三线建设”为长寿工业大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石,至今仍产生重大影响。▲长风老厂三线建设:不可忘却的奋斗历史 位于黄桷岩区域的群山之间,曾经隐藏着一座繁华的工厂,它是三线建设时期国防化工建设的重要一员——长风化工厂。如今,工厂已整体搬迁至长寿经开区。▲长风厂工作人员安装并调试设备“那时虽然条件极端艰苦,但我们有战天斗地的豪情。”回忆起建设初期的情景,长风化工厂原总会计师龚增敏脸上满是自豪。他说,当时他们全员参与建设,不管是工程师还是技术员,大家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没人喊累、没人退缩,一心想着早点把厂建起来。▲长风厂组织翻修厂区公路“三线建设”是1964-1980年间,中国在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目的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国家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空前的建设战略工程。这一切,构成了一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三线建设。▲长风厂大门“‘三线建设’是长寿工业继‘一五’计划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展机遇期。长寿工业发端于五六十年代的四川维尼纶厂、四川染料厂、川江船厂、长风化工厂、长寿化工厂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三线建设企业。”区经信委副主任邵铭杰告诉记者,长寿工业崛起于重庆直辖后长寿撤县设区,逐步形成重庆市晏家工业园区、重庆(工业)化工园区和长寿街镇工业走廊“两园一廊”工业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整合升格为国家级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 去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577.9亿元,增长6.2%,工业增加值增速8%以上,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三线成就:奏响经济发展新乐章 四川维尼纶厂是20世纪70年代成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建设的全国四大化纤项目之一,是全国唯一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生产化工、化纤产品的特大型企业。为了充分利用重庆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党中央决定,在重庆长寿县(今重庆市长寿区)新建四川维尼纶厂,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维尼纶短纤和甲醇、聚乙烯醇等化工、化纤产品。 1973年5月,四川维尼纶厂同法国斯贝西姆公司签订“醋酸乙烯甲醇联合工厂”合同;1974年6月,与日本可乐丽公司和西日本贸易公司签订“年产4.5万吨聚乙烯醇成套设备”合同。该厂整体设计38个单项工程,7项主要装置从法国、日本等国引进,其余31项由国内配套。1974年8月,四川维尼纶厂破土动工;1979年12月,全流程一次投料试车成功,于1983年7月1日正式生产,为我国开辟了天然气化工新基地。 火热的“三线建设”浪潮在长寿大地渐次拉开序幕。▲1972年12月26日,中共四川省委专题研究决定,在长寿晏家区朱家坝建长寿最早建立的三线企业是四川染料厂。1965年7月15日,四川染料厂筹备处由南京燕子矶迁到长寿古佛公社三坪大队,1966年2月动工兴建,1979年2月第一期工程竣工,1984年12月全部建成投产,总投资1.39亿元。 1967年10月,长风化工厂在复元公社铁厂湾兴建,1974年投产,投资3500万元。以光气、芳胺为主要中间体,生产有机精细化学品和复杂化合物,并提供光气化反应等加工服务。 1969年,国家六机部下属的长虹机械厂和陵江机械厂,分别在古佛公社古佛大队和城西三段石兴建,但由于种种原因,均于1972年停建。▲1974年8月30日,在四川省长寿晏家朱家坝,川维化工装置打下了第一根桩,标志着川维厂开始全面建设1970年7月18日,中国长江轮船总公司川江船厂在晏家公社渡口大队邹家沱兴建,1980年12月投产,总投资3100万元,年造船16500吨,修船36艘,并能承造1200吨航海货轮。 1973年12月26日,四川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决定,四川维尼纶厂在长寿县晏家公社古石拱大队朱家坝地区建设,1974年8月30日动工,1983年投产,总投资10亿元。 1973年8月,长寿卧龙河气田试产。同年10月,四川石油管理局石油沟气矿由巴县安栏公社迁入长寿云台公社。1980年12月,在海棠乡石桥坝成立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脱硫总厂,承担川东片含硫天然气、凝析油加工,生产净化天然气、硫磺、焦亚硫酸钠、汽油等,年净化量占全川50%。现为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天然气净化总厂。▲长寿经开区三线精神:汇聚蓬勃发展新动力 “在重庆那个谈热色变的火炉地区,夏天连板凳都烫屁股,雨季则狂风骤雨吹石拔木,冬天室内外又一体化地奇冷。1976年大年初一,基建战士们都在工地上过年,大家唱跳欢喜,我也乐极而歌:斗走严冬赢得春,挥舞铁臂创业新。踏平群山四海撼,举塔碧霄九天惊。高温低头雨让路,汗水泉涌可飘舟。寄语吴刚莫敬酒,建成川维再登楼。”这是原川维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张黎群在川维建厂50周年之际写的一段话。 建设者们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和干劲,在三线建设这个漫长的征程中,在为国家创造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留下了“艰苦创业、敢打敢拼、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三线精神”。建设大三线,也让长寿拥有了一大批新建、迁建和扩建企业,拥有了一大批与之配套的科研机构等,为长寿注入强大的“科技创新基因”。▲长寿港航运俯瞰图舟大者任重,担当者有为。新一代长寿人沿着前辈足迹前赴后继、薪火相传。进入新时代,长寿区委、区政府以聚焦高质量、发力供给侧、推进智能化为抓手,全区工业经济总体稳中有进,加快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区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区以“打造世界一流园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为战略目标,提加快构建“1+3+2”产业布局,园区和各部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战略部署,立足产业基础,融入全市“33618”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全力做好产业规划、招商引资、企业培育、项目争取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强化全链条协同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集聚效应、迭代效应、创新效应。▲长寿化工码头如今的长寿,作为重庆市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国家首批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西部地区重要的钢铁和综合化工基地,拥有国家级长寿经开区和市级长寿高新区,入驻企业近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7家、跨国公司64家、上市公司63家。依托重钢、川维、巴斯夫等龙头企业,构筑起钢铁冶金、化工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消费品“5+1”产业集群,获批欧洲重庆中心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值占重庆四分之一。▲国际复合新材料车间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开辟未来。长寿,从三线建设的大后方走来,沿着历史的轨道,走到现代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其中不变的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三线精神”熔铸的魂魄。全区上下在“三线精神”的持续激励下,不断汇聚新动力、争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加快建设“两地一城”,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新征程中阔步前行,以实干实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李杉

2024-07-16

【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探寻长寿历史文化】长寿:水电文化熠熠生辉

一湖吐奇辉、四季飞壮彩。长寿湖是山清水秀之地、是人文荟萃之地、是长寿文化的地标、是红色记忆的圣地,承载这一切的是长寿湖所蕴含的深厚的水电文化。▲资料图:美丽的长寿湖长寿水电文化由来已久长寿的水电文化离不开龙溪河。龙溪河是长江北岸的一级支流,全长218公里,在龙溪河大桥处注入长江。因蜿蜒曲折、宛如龙行而得名。▲“一五”期间,狮子滩水电站溢洪道施工▲1956年下半年开工复建的回龙寨电站龙溪河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1953年,龙溪河全河流域梯级开发,纳入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1954年8月1日,狮子滩水电站正式动工修建。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00名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历经两年多的建设,终于从1956年10月1日开始,狮子滩水电站机组相继建成发电。▲1957年开工修建的下硐电站▲1957年复建的下清渊硐电站在开工建设狮子滩水电站期间,龙溪河上的上硐、回龙寨、下硐发电站,相继复建、续建、扩建、改建完成。▲195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到狮子滩水电站和长寿湖视察▲195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图前排左二)到狮子滩水电站和长寿湖视察195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和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到狮子滩水电站和长寿湖视察。周总理挥毫题词:“为综合利用四川水力资源树立榜样,为全面发展四川经济开辟道路。”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题词:“为长江综合开发开辟了道路,为四川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图为周总理为狮子滩水电站题词狮子滩水电站的成功经验,让周总理看到长江支流梯级开发的广阔前景,由此逐渐形成了治理长江必须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五利俱全”的指导思想,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一个重大原则。狮子滩水电站从开工到建成,短短两年多时间,先后向全国水电系统输送技术骨干1100余人,对外培训技术人员800多人。因此,狮子滩水电站被称为新中国水电专家的摇篮。 水电文化谱写时代壮歌 追寻前辈的足迹,我们一路走来。狮子滩水电站建成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寿人民将水电精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敢为人先、奋力拼搏的时代壮歌。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一大批下放干部来到长寿湖,他们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战天斗地、不畏艰险,建设长寿湖农场,并提出“变水库为鱼海,变荒岛为绿洲”的口号,制定了长寿湖的初步开发规划,成为长寿湖第一批拓荒人。▲资料图:长寿湖浩湖渔业有限公司捕鱼场景长寿湖优良的水资源是发展渔业生产的宝地。自狮子滩水电站建成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渔业人励精图治、不断探索,将长寿湖打造成重庆市最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如今,长寿湖渔业产量达到5000吨/年。▲资料图:长寿湖血脐狮子滩水电站的建成,让长寿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小环境,为柑橘类水果的生产奠定了基础。上世纪70年代,长寿湖开始引种夏橙,质量和产量逐年提升,曾多次获市级媒体、央级媒体宣传报道。上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长寿湖又引种优良柑橘类品种塔罗科血脐,如今,该品种已成为长寿最具代表性的水果。 狮子滩水电站大坝拦截龙溪河,形成了当时西南最大的人工湖泊--长寿湖。自上世纪80年代初步开发以来,经过40余年的建设发展,如今的长寿湖湖面辽阔,碧波万顷,沿湖两岸岛屿起伏,深林葱郁,水碧山青如画,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重庆市十佳风景区、重庆市巴渝十二景之一,享誉国内、蜚声海外。▲建于1958年7月的周总理题词碑亭(今又称“六角亭”)此外,国家电投集团重庆狮子滩发电有限公司通过多年改革发展,公司资产规模已达1.42亿元,现有10.27亿立方米的狮子滩大型水库和3.43亿立方米的大洪河大型水库。建有狮子滩、上硐、回龙寨、下硐、大洪河5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3.5兆瓦,年均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累计发电300多亿千瓦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艰苦奋斗的基因、敢为人先的精神,凝结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探索和责任担当,沉淀着无数水电专家和无数奋斗者的心血,熔铸着优秀的水电文化,流淌在当代长寿人的血脉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种基因的传承、血脉的赓续、精神的弘扬,在新时代奋斗征程中一以贯之,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让水电文化凝聚起奋进力量 长寿水电文化承载的是独立自强、敢为人先的精神。1949年12月2日长寿解放至今,长寿人民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长寿撤县设区以来,历届区委坚强领导、勠力同心,全体长寿儿女不甘人后、开拓进取,经过二十载顽强拼搏,全区经济实力、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千年长寿从颜值到气质都焕然一新。▲图为长寿区博物馆的水电文化展厅2021年12月25日,长寿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和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为统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大力实施“3113”项目攻坚行动计划,为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努力奋斗。▲图为长寿区博物馆的水电文化展厅三年来,全区上下勠力同心,追求卓越、争创一流,聚精会神、脚踏实地,“两地一城”建设奋进成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崭新的气象。当前,长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加快建设“两地一城”,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新征程中阔步前行,全力推动总书记殷殷嘱托在长寿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水电文化是长寿文化的灵魂之一,记录了这个城市的过去,也将赋予这个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要把独立自强、敢为人先的水电精神贯穿到长寿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新征程中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和“两地一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李秋晨

2024-07-09

百湖之区 生命之城

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所来”方能明“所往”,源头活水成就万代润泽。史学家柳诒徵认为:“实则吾民族创造之文化,富于弹性,自古迄今,纚纚相属,虽间有盛衰之判,固未尝有中绝之时。”这说明中国文化富有韧性,一脉相承,未尝断绝。人类自古以来就有沿河而居的传统,河流往往意味着丰富的生活资料、宜居的生态环境与便捷的交通条件等,这些均能够带来人口的增长,进而形成繁荣的文明。因此,长江黄河,它们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世界瞩目的华夏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梦想。凡是有河流的地方,经济一般比较发达;凡是有湖泊的城市,人文精神就比较深厚。湖泊,作为自然界的艺术品,以其宁静、神秘和浩瀚的美景而广受世人之爱。湖泊的美丽和宁静常常让人陶醉,令人忘却尘世的纷扰。长寿拥有无与伦比的自然条件长寿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背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发育的特征,形成了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的多样地貌类型。区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龙溪河、大洪河、御临河及桃花河等纵横全境。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一系列重点水利项目,在长寿的山川丘陵间形成了百余座大大小小的水库。其中大型水库2座(长寿湖、大洪湖)、中型水库2座(范家桥水库、龙门桥水库)、小(一)型水库20座、小(二)型水库84座,总库容143695万立方米。远水镜开,田畴沃野,宛如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使长寿区享有“百湖之区,生命之城”的美誉。长江烟波荡漾,仿佛一条巨龙穿城而过,用纯洁的清流,灌溉长寿的一花一木;用磅礴的力量,推动长寿翻天巨变。诗人张若虚“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长江之滨有一个千年寺庙叫定慧寺,始建于唐宋之际,朱熹赐匾“天风海涛”,从此“定慧晓钟响万里”成为长寿人流传千年的记忆。清代诗人石如金“古刹鸣钟万户醒,霜天残月带疏星。山僧有意惊蕉梦,风送人间及早听。”诗人以古寺钟声为线索,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色和山僧敲钟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禅意和佛韵的向往和感悟。天赐长寿湖,蓝绿相间,凹凸有致,轮郭分明,梦幻灿烂。天赐寿岛由大小19个岛屿和9个湖湾港汊合围而成,形似繁写魏碑体“寿”字,笔力起伏跌宕,笔锋刚劲有力,笔画简约明快,结构疏密相宜,达到了神采、气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寿字,可谓天赐的书法赠品。更为奇观的是,将“寿”字反过来看,又很像“长”字,正所谓“长寿双齐”,堪称天下奇观。位于长寿湖的狮子滩发电有限公司,现有装机容量173.5MW,年均发电量5.3亿千瓦时。它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开发的第一个梯级水力发电企业和“一五”计划期间的全国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狮电人艰苦奋斗的基因,凝结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探索和责任担当,沉淀着无数专家奋斗者的心血,熔铸着优秀的水电文化,流淌在当代狮电人的血脉中。这种基因的传承、血脉的贯通、精神的延绵,在新时代奋斗征程中一以贯之,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千岛大洪湖,水面呈枝叶状,湖区地势平坦,水面宽广,湖中岛屿密布,湖湾湖汊迷离,一直呈现一种原始美,“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大洪湖畔,曾经居住过一位儒学大师谯定。谯定自幼学佛,又从郭曩氏学《易》,后往河南师从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作为涪州学派的创立者,谯定将洛学的精髓传授于胡宪、刘勉之、冯时行、张行成、张浚等学者。而胡宪、刘勉之后来成为朱熹的老师,对朱熹影响非常深远。朱熹开创闽学派,是程朱理学的最高峰。清风拂面春光好,河水清清游人醉。在桃花河畔,随处可见前来休闲、锻炼的市民。作为长寿的“母亲河”,桃花河纵贯长寿腹心地带,流经多个街镇,最终穿城而过汇入长江。位于桃花河畔的滨河公园,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清新自然,是洗肺好去处。这里植被极其丰富,涵盖了乔木、灌木、湿生植物、水生植物、地被植物等多个品类。其中,以桃树为主要景观树种,整个景观带种植寿星桃,紫叶桃等20多个品种的桃树,宛如一幅世外桃源的天然风景画廊。三洞沟,横陈于城市中央的绝世峡谷奇观,是桃花溪下游的狭长深沟峡谷,属青砂石断裂峡谷带。桃花溪从明月山脉五华山段起源,经长寿城区流入三洞沟,在水流长年累月的改变和原青砂石断裂地质带的共同作用下,悬崖绝壁把整个峡谷挤成高差大、两侧狭窄的“v”字形深谷,在长寿城市中心形成了天然大峡谷。正因为“一江两湖三河十三溪”的地理特点,形成了“因水而兴、五位一体”的水生态空间特征。一是水环境:湖光山色的山水风景画。长寿湖由中部湖区、东部湖区和北部湖区构成,呈“y”字型散发,长寿湖湖面辽阔,碧波万顷,沿湖两岸山岗起伏,深林葱郁,水碧山青如画,呈现出独特“湖光山色”风貌,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等重要功能;二是水生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共有森林植物182科249属为619种;野生动物资源6目15科28属97种。建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栖息着42种鸟类,28种水禽。水库鱼类主要以鲢鱼、鳙、草鱼、翘嘴红鲃、三角鲂、鲤鱼、鲫鱼等为主。湖中共有浮游植物8门75属199种;有浮游动物51属101种。三是水资源:集约化的多维开发利用价值。长寿湖水资源开发利用内容广泛,诸如淡水养殖、生活用水、水能发电、城市建设、旅游休闲业、乡村旅游、绿色农业等。通过集约化利用方式,促进水资源开发的有序和有度性,建立完善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和协调推进工作机制,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水安全:重庆重点城市饮用水源水库。通过近年来主要从切断污染源抓起,将沿河两岸禁养区的规模养殖场和肥水养鱼山塘全部关停拆除,同时封闭排污口,对场镇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提档升级,所有生产生活污水全部进入管网集中处理,所有村落生活垃圾也集中转运规范处理。长寿湖水质持续向好,长期保持三类水质;五是水文化:狮子滩水电站被誉为一座活的水电工业遗产博物馆,是“新中国水电专家的摇篮”,承载着几代人独立自强、敢为人先的奋斗历程,向全国输出了数以千计的水电建设人才,对我国以后的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和水电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长寿湖湖区为红色小说《红岩》创作地。1958年周恩来总理专程视察了龙溪河、长寿湖,足迹踏遍了龙溪河。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狮子滩、长寿湖题词,狮子滩水电站在长寿湖修建了总理纪念亭——六角亭;长寿湖以天赐寿岛为核心景观,以百寿园、百岁园、万寿天梯等为资源,集书法、雕刻、赏石、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之大成,打造长寿区“寿文化”的重要传承地;鱼文化:1958年,《红岩》作者罗广斌任长寿湖渔场场长,倡议成立了水产科研所。组织人员实地调查,写出了《长寿湖水库草、鲢鱼天然产卵场的调查》,震动全国,在国外也引起重视,郭沫若称赞它是中国水产的三大成就之一。周恩来总理六十岁生日在长寿湖吃过的“鱼面”已经成为长寿湖鱼文化的一张璀璨的名片,被中外游客盛赞。长寿拥有独特无双的深厚历史底蕴水利是一部长长的画卷,记载着人类发展的足迹;水电是一部厚重的书籍,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水利水电是一个地方的灵魂,记录了一个城市的过去,也见证着这个城市的未来。长寿湖如诗,荡漾素雅与灵动;大洪湖如歌,涌动生机与壮阔;三洞沟如画,映射文化与传说;狮子滩如钢,彰显不屈与坚强。诗如画,画如诗,相得益彰,诠释着生命的韵律与美丽,坚定了长寿人“以文铸魂”的坚定信仰。弘扬爱国精神、伸张民族大义、熔铸传统美德、浸润家国情怀;铸就了长寿人“以文塑形”的执着信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树立了长寿人“以文化人”的深厚信心。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清朝杰出的政治家陶澍震撼于长寿的山奇水异,深情讴歌:“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大自然的伟力,让长寿山水生辉;上千年的传承,让长寿人文焕彩。2021年12月25日,长寿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积极涵育“长于文、寿于和”,崇德向善,人人利他、人人成长、人人长寿的新时代长寿人文精神,是长寿丰富的水利资源、深厚的水电文化滋养而形成的长寿人文精神,是“以文铸魂”“以文塑形”“以文化人”的水利水电文化的升级版。长寿人有文化。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出了文化人的使命和担当;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揭示了文化的内涵,他说:“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为天地立心”,含冤死于崇祯皇帝之手;秦代女实业家巴寡妇清“为生民立命”,凭借雄厚财力保卫一方百姓,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宋代谯定“为往圣继绝学”,取儒释道三家之长自成一家,为宋代巴蜀理学四大学派之一的涪陵学派的开创者;革命烈士杨克明“为万世开太平”,“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长寿正积极涵育新时代特有的人文精神长寿人讲文明。“人人利他、人人成长、人人长寿”,既涵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又充分展示“有仁义、有涵养、有操守、有容量、有坦诚、有担当”的“君子”品格。长寿人重文艺。还珠楼主李寿民,自幼熏染旧学,三岁开蒙,五岁吟诗,七岁作对,九岁写《“一”字论》五千言,县衙特赠“神童”之匾。1932年《蜀山剑侠传》问世,争颂一时。后至上海继续创作武侠小说。重要作品有《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云海争奇记》《蛮荒侠隐》《峨眉七矮》及言情小说《轮蹄》等。文化、文明、文艺的高度融合,构成了长于“文”的长寿特色。《论语.雍也篇》记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长于文”构成了新时代长寿人文精神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与自己和解,“人人成长”,是一种高级的智慧。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与快乐的眼睛,接受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他人和处,“人人利他”,让这个世界多一份美好。人活一世,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人,或者一些事,如扎在你心头的一根刺,就是回忆一下,都会感觉到疼痛。与自然和谐,“人人长寿”,均衡存乎万物之间。只有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于长寿悠久的水利水电文化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把新时代长寿人文精神传承好、实践好。让“天赐长寿”百湖之区的生态价值引导力、“绵久长寿”生命之城的文化内涵凝聚力、“恒久长寿”人人长寿的创新推动力在长寿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张光勇/文 

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