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种子在乡间生根发芽 渡舟坚定文化自信建设“诗香渡舟”
发布时间:2023-06-13 17:05:23 来源:
新闻摘要:

长寿新闻网 记者 陈小平 李杉

 

一首好诗成就一方胜景,一方胜景就是一首好诗。近年来,渡舟街道接力推动诗歌品牌建设,让诗歌的种子在乡间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渡舟遇见“诗和远方”。

 

(资料图)

 

白天下地干活  晚上回家写诗


“月明星暗鸟呼晨,扁担箩筐待起程。昨日收完新豆角,今朝集市去商营。”在渡舟街道三好村村民向长生的院子里,几位老伯正在诵读自己创作的诗歌,身旁就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抬头往上看,藤蔓上开出了不知名的粉色碎花。


天天和锄头、土地打交道的村民成立诗社,将生活中的人、事、物当作写诗素材,成为远近闻名的“三好诗村”。这是自2005年以来,三好村村民津津乐道的事。向长生白天到田地里干农活,晚上读书看报写诗,在老师的点评、帮助下,不少诗作在杂志报纸上发表,村民都称他为“农民诗人”。

 

(资料图)

 

爱劳动,爱写诗,让向长生的身体和记忆力都非常好。“现在,我每天清晨五六点钟起来看书写字,坚持天天写诗,每一首诗都是发自内心,创作灵感来源于对现实生活、对家乡变化和对祖国政策的感受。”向长生开心地说。


据了解,“三好诗村”会员中有部分是中小学退休老师。“写诗对我来说就一种爱好,有一种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快感。”72岁的但伯清是渡舟中心校的退休教师,在教育战线上耕耘了37年,喜欢写作。2011年退休后,也不想闲着,加入三好诗社用心创作。


“我们的诗来自田间地头,源于现实生活,不一定完全符合格律,但朗朗上口、让人快乐。”但伯清告诉记者,三好诗村的队伍一年比一年壮大。

 

(资料图)

 

把诗写进生活  打造诗香渡舟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不仅有自然美景,还要有文化内涵。2009年,在“三好诗村”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渡舟诗会。渡舟诗会作为“诗香渡舟”的载体,倡议大家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农耕文化、美丽生态,并发动更多百姓加入进来。


但伯清成为渡舟诗会的负责人。他随身携带的笔和本,只要灵感一来,就马上创作。先后写了数百首诗词,仅2021年、2022年,就有1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刊物发表,20余件作品在市级刊物发表。


在他的引荐下,黄连村村民叶相成加入渡舟诗会。叶相成长期在重庆、云南等地的建筑工地打工,干活之余,坚持写诗,“作品来源于生活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表达的都是内心的所思所想,写诗让我感到活得很充实。”


“村里打麻将的少了,读书写作的多起来。”“以前我睡觉前的标配是玩手机,如今是看书、写诗。”……村民们为诗歌带来的改变而高兴。


三好村的村干部李丹就是其中一员。她说,诗词有很强的感染力,自从加入诗会,重视对孩子进行诗词教育,让孩子通过古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资料图)

 

遇见诗和远方  坚定自信自强


社区文体公园举行诵诗活动,重温“三好诗村”的风雨历程,宣传中华诗词;开展“礼赞党的二十大原创诗歌诵读会暨书法展”活动,歌颂党的领导,礼赞美好生活,爱国情怀浸润心田……


渡舟诗会紧紧围绕“打造诗香渡舟文化品牌”,努力探索创新诗词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会员参与各种活动。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奉献人民,放歌巴渝”主题诗词实践活动,让诗词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组。

 

 

“以诗会友,雅韵流觞。”渡舟街道社区文服中心主任陈菲说,通过参加采风活动,学习诗歌创作,增进了干群关系、交流交融,推动了文化惠民、成风化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渡舟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江凤梅介绍,建设“诗香渡舟”就是要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街道已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渡舟诗会开展活动,支持街道青年干部和村社区干部加入诗会。同时,欢迎在渡舟工作生活的人参与诗香渡舟的建设中来,让渡舟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拥抱更广大的舞台。


【记者手记】


读诗是一种爱好,写诗是心情的抒发。可以看到,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诗香渡舟,诗歌文化正在一代代传承,成为了渡舟人最诗意的信仰,最滋养的精神来源。


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诗词都可以成为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渡舟街道在城市建设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独特的风格和品位。


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塑造好城市文脉,让城市更有内涵和温度,让群众更幸福。诗香渡舟,值得期待!


 

人人长寿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长寿手机台